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Photography”的博文

理光 GR3x/GRIIIx 使用体验

图片
入手前的心理建设 首先说明,我在使用GRIIIx之前是「富家子弟」,当然现在也是。机身是X-S10,挂机镜头是唯卓仕23mm F1.4,最近还入了一个腾龙18-300mm的长焦,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分享了我是怎么选择镜头。这次动念头想买GR主要是想添置一台随身携带的相机。 GR系列的名声在外,「街拍神器」、「森山大道」、「人文纪实」这些词我还是听过一些的,大佬的样片也看过很多,但我从没想过买前三代的GR,因为我确实用不好28mm的焦段。我使用单反相机的第一个定焦镜头就是50mm,目前的主力镜头是35mm(富士的23mm),对这些焦段比较熟悉。而且大多数手机上画质最好的镜头就是等效26-28mm,我没必要买一个和我手机主要焦段重合的相机。 2021年理光推出了GRIIIx,等效焦距40mm,正好处在35mm到50mm之间,符合我的使用习惯。但40mm确实是一个现在比较少见的焦段,为了体会这个焦段的感觉,我特意入了一个富士XF27mm F2.8一代(等效40.5mm,光圈都是F2.8)来体会一下这个焦段的拍摄感觉。 感觉40mm在拍摄中和35mm的感觉比较接近,拍人物可以带上一些背景,拍大头人像距离也是可以的;拍小场景我觉得尤其合适,例如桌上的静物,房间里的角落之类。拍了一阵子后,感觉这个焦段还比较符合我的使用需求,于是我入手了GRIIIx。 GRIIIx 第一印象 优点 机身小巧,可以轻松放进牛仔裤的口袋。其他卡片机的长宽也能达到这个水平,比如索尼RX100系列和佳能G7x系列。但由于这些机器都是变焦,镜头加上机身的厚度都比GR要厚不少,放在裤袋里存在感会更明显些。 触屏和系统非常好用,这是我用过的相机中唯一一台触屏体验能够达到智能手机水平的。无论是回放放大照片,还是菜单的点按都非常顺滑。系统菜单逻辑非常清晰,熟悉之后就能很快找到你想要的选项,而且用一个很好用的保存自定义设置功能,这个会在后面仔细讲。 缺点 虽然说GR系列一直强调单手操作,但是由于机身太小,如果你单手持机,再用大拇指旋转机身背部的转轮时,总有一种大拇指随时要抽筋的感觉。 光线充足时对焦就不是很快,暗光下对焦简直回到10年前,你甚至需要找一个物体边缘对比度比较大的地方才能对上焦,就不要提对焦速度了。 特色功能 对焦最快的相机 不是刚刚才在缺点里提到对焦慢吗,这里又称之为对焦最快的相机,这就不得不提GR相机...

我理想中的修图APP长什么样

图片
我目前在用的修图App包括:系统自带「照片」、VSCO、Snapseed和Pixelmator Photo,Lightroom也用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就退订了。之所以装这么多App,因为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也有一些让人不爽的地方。我希望能有一个App能够满足我的所有需求,但目前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理想中的修图App需要包括以下这些功能: 图库管理——Pixelmator 我不喜欢把照片导入App中另存一份这种方式,例如Lightroom和VSCO。Snapseed和Pixelmator就很好,直接在相册中打开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可以保存副本或者直接修改原图,也可以完全复原。 其中我认为Pixelmator是做的最好的,直接使用了系统相册的管理界面,还可以切换为系统「文件」的界面,符合日常使用习惯,不用再去适应一套新的图库管理逻辑。 调整界面——Snapseed 请各家都不要使用小滑块了,iPad上还勉强能滑,但在iPhone上就很困难了。Lightroom 和Pixelmator 完全延续了电脑软件的做法,选项多,而且采用垂直排列的方式,在调整时要非常小心。VSCO的调整方式也是滑块,但每次只会显示一个选项,不会误操作;系统照片那种滚轮式我也可以接受,这种就是变相的滑块,但是对操作精度要求会更低一些。 在这一方面Snapseed做的最好:在全屏幕范围内上下滑动调整项目,左右滑动调节参数,非常顺手。缺点就是选项太多,要是能自定义就更好了。 独有功能——我全都要(做梦) VSCO的滤镜:这个不用多说,相信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滤镜而下载的VSCO。订阅后会有更多,我也定过几个月,但是用下来还是免费的好用。 Snapseed的透视矫正:特别是其中一个「自由」的功能,你可以朝着任何方向对图片进行畸变矫正,在拍建筑时非常好用。 Pixelmator的ML增加分辨率:因为我的iPhone不是「Pro」,没有长焦镜头。有时后期调整构图时就会进行一些比较极端的裁切,1200万像素这时就会捉襟见肘了。Pixelmator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给照片增加四倍的分辨率,再来进行裁切,画质的损失就会小得多。 系统照片的鲜明度功能:说明白了就是手动增加HDR效果,其他的App也会有自动或者是手动的类似的功能,但是效果都没有系统照片调出来的效果好。

我如何管理自己拍摄的照片

图片
确定你存放照片的位置,我使用一块1T的机械硬盘。 用Finder或资源管理器在硬盘上按年份建立文件夹。 使用Capture One建立一个目录(Catalog),以年份命名并放在这个年份文件夹中。 将SD卡中插入读卡器,连接电脑,在年份文件夹中以「年月日_事件」建立子文件夹,把全部的RAW照片拖进文件夹中。 在C1中点击导入,可以选择将原片导入目录,我是将原片保留在原文件夹中。 使用标星的方式进行初选,左手四个手指放在1-4数字键上,右手控制方向键进行选择。1星就是拍糊了,曝光错误;2星就是保留原片备用,但是不会进行后期;3星可以后期;4星是拍的比较好的照片,进行重点后期。 删除1星照片,但是不要从硬盘删除,从目录中删除即可,给自己留条后路。 准备一块SSD硬盘,在上面建立一个会话(Session),把目录中3星以上的照片通过导出原片的方式导出到会话中的Capture文件夹,并按照「日期时间_文件名_相机_镜头」进行重命名。 这一步导出原片到SSD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使用SSD后期的时候会更快;二是方便在几个电脑之间切换;三是将精选的照片放在一起想使用的时候可以根据需求随时导出需要的格式。 在3星和4星照片中选择进行后期,完成后导出到会话的Output文件夹中,可根据需要给每张照片打上标签,方便之后筛选照片。 一年结束后,我会将以年份命名的文件夹从移动硬盘中备份到NAS。

我的富士相机镜头选择

图片
我是一个从索尼入门,然后换到尼康,最后投入富士门下的摄影爱好者。用过全画幅,也用过APS-C;用过单反,也用过微单,最后还是传说中的「腹肌南波万」留住了我。富士应该是对我这样的后期苦手最友好的品牌了,之前用索尼、尼康时也拍了很多照片,但是大部分的RAW文件就一直静静的躺在我的硬盘里面。而富士的直出或者简单后期的照片就能在网上进行分享,大大提升了拍照片的动力和乐趣。 我一共用过两台富士相机,第一台是X-T3,现在用的是X-S10。换机身的原因就是新的滤镜、防抖和翻转屏。以下的镜头的体验也都是基于X-S10产生的,希望能对大家选择富士相机镜头有所帮助。 「一镜走天下」的想象 最早接触相机使用的是索尼A6000+16-50套头,之后换了尼康D750+24-85,换门到富士后就一直在使用XF18-55。可以看到我一直在用变焦头,因为我比较懒,就是不想带很多枚镜头出门,还要在拍摄过程中换镜头,想想就麻烦,我希望能做到「一镜走天下」。 但往往事与愿违,XF18-55等效差不多27-80,在长焦端有些捉襟见肘,后来富士推出了16-80 f4这枚等效24-120的镜头,比较符合网上关于「天涯镜」的定义了,于是我在等价格稳定之后就入手了一枚。 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了这种看似非常全能的镜头还是不能满足我的要求:首先,就是长焦端仍然不够长,在拍摄时够不到我想拍摄的事物;其次,就是这类变焦范围比较广的镜头普遍光圈偏小,16-80这款镜头最大光圈是f4,白天使用完全没问题,但在室内和晚上都需要靠提高ISO和降低快门速度来完成拍摄,对画质的影响不小,富士相机的ISO问题富士用户也都清楚的。这款镜头也不能满足我,于是我仔细分析了以下我自己的需求: 平时主要以拍家里小朋友日常为主,人像带一些环境,这种情况下我比较习惯用等效35mm、50mm的焦段比较适合,因为无法避免室内和夜晚的拍摄,光圈尽量大一些; 出去旅游或者拍摄小朋友演出的时候偶尔有长焦的需求; 35mm以下的超广角用的很少。 在确定了需求后再来选择镜头就实际很多,我也不再幻想一枚镜头能同时满足我的所有拍摄需求了,“一镜走天下”就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 大光圈定焦 从上面的需求出发,我首先要选择一枚大光圈的定焦镜头,光圈至少f2,等效焦距为35mm或者50mm。于是我就锁定了富士原厂的F2三剑客。我正在网上看XF35mm F2测评的时候,...